余曉光:2010年11月23日愛爾眼科調研會議紀要
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愛爾眼科湖南長沙,株洲 陳邦(董事長)韓忠(財務總監、董秘) 陳總發言: 醫療行業不是爆發式的增長,不認同市場對愛爾眼科是醫療服務業的蘇寧的說法。目前愛爾有三十家醫院,今年建設11家。省會級別城市最多設立2-3家眼科醫院,今年收購和新建的11家類似個殼,還需要很多建設。現在的增長基本都是來源于內生性的。新醫院開業1000-2000W的利潤貢獻不大。 麥格眼科是白內障專科,是中國最早的眼科醫院之一。培養了大批的醫生,合并主要是讓對方接受文化上的認同。2家醫院的合并,是目前主要的工作。11月收購的北京英智醫院,院長的父親是國內早期最有名的專家,占股份10%。以前醫院是用外國模式,提供手術平臺,其他醫院醫生帶病人過去做,慢慢把業務做起來了。“中華眼科大會”和“亞太眼科學術會議”。愛爾眼科是投稿量最大的。收購北京英智是很好的標的。未來發展沒有好的收購對象還是主要以新建為主。把北京打造成北方的醫療中心。 上海醫院今年可以打平,業務做的不好,主要是上海本地醫院非常強。醫保項目也在他們的干預下目前只有一類項目進入醫保。上海對民營醫院的管控太多,上海醫院的建設是以一類醫院為主。上海醫院主要是對國外進行學術交流,在上海開展了很多社區活動,直接進入社區去截流病人。未來幾個月全部項目都可進入醫保,白內障上海排名第二。未來作為國際化的龍頭。 股權激勵有別于其他公司,90%是激勵在醫生個人。外國眼科主要是醫生自己開診所,國內小診所找不到病人。醫生收入主要是 工資+獎金+股權激勵。 長遠來看收入業務骨干比國有醫院要高,包括臺面上和灰色收入。股權激勵董事長看的非常重,是今年的工作重點,股權激勵與業務考核直接掛鉤。 問答: (除了問題2是韓忠回答,其他都是陳總回答) 1、一線、二線醫院的不同? 一線城市相對二線醫院,需要的時間會更加長,成本比較大。投資期長。廣州醫院收購的時候收入才400多W,今年可以達到2000W利潤。上海在一線城市里也是非常特殊。政府管控的太多。 2、醫院投入很大,需要高的增長,如何提高周轉率? 愛爾還是主抓內生性增長,目前每家醫院都在增長,平均保持在25%,基本2個會計年度可以持平。 3、五年后的發展? 按照每年30%的增長,5年后會完全不一樣,省會城市基本全部布點,最少有一家一級醫院出現,設計中有5個大的醫療中心,北京,重慶,長沙(武漢),上海,廣州。做國內最頂級的中心,明年走出去,做省外的地級市。 4、行業內第2,3名的情況? 愛爾沒有全國性的競爭對手,只有區域性的。中山眼科,同仁醫院,天津,深圳眼科都是區域性的醫院,最大的民營醫院排名第二的銷售也就2億左右。(廈門眼科) 5、收購醫院的醫療牌照問題? 區域規劃,省級的都是自己做。愛爾品牌和資金都有優勢,牌照上沒有問題。新開的醫院進入醫保是與國營醫院是一樣的政策,時間都有所不同。 6、眼科和牙科的分別? 牙科與眼科差別很大,長沙有700多個口腔診所。眼科的門檻要高很多,眼科和牙科沒有類比性。 7、行業的問題?如何控制質量? 安徽出過醫療事故,1人死亡,9人摘除眼球,上海也出過眼底視覺神經破壞的醫療事故。愛爾控制質量是2條線,集團學術委員會作為學術控制,還有行政控制。只要按照國家的相關 ,沒有什么問題,愛爾成立以來沒有大的醫療事故。 8、成熟醫院的收入水平? 成熟醫院,穩定盈利5年以上的醫院都是很賺錢的,利潤增長會大于收入增長,因為費用是固定的。 9、國家開放民營醫療機構的問題? 目前的政策已經非常好了,稅收是免營業稅。對行業政策,個人覺得是最了解行業政策的人。與國營的差距是沒有教學醫院,以后一定要補上。外資不用擔心,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不會作為行業內的主導。愛爾的工作等于做高了眼科的壁壘。日本OIA最大的民營醫院,占市場份額60%,每年病人有20W人。之前在上海設點也沒有做起來,最大的競爭還是來源于國營。 10、 新醫院的規劃,是否加速? 明年省會級別的都基本建好,愛爾不是管理,人才的問題,而是辦公場地的問題。新開醫院人員不需要太多,地級市目前有7家醫院,模式是成功的,未來提高工作效率。好的辦公場地非常難找,如果說風險,這是一個風險。 11、 增長的主要來源方式?內生?收購? 今年過億收入的有3家,如果不建設新開的醫院,利潤馬上可以提高,但是醫療行業是區域性的市場,一定要開在患者的家門口,現在有100多人抓醫院的經營管理。 12、 收購英智,愛爾對英智有什么幫助? 北京英智是眼底病排名北京地區第三,愛爾排名前三的項目在英智上并不突出,收購后,愛爾會短時間補上英智在這方面的不足,加快英智的成長。名稱改為“英智愛爾眼科醫院”。 備注:轉貼本文用于學習,不構成投資建議,特此聲明
|